丁 雷 冯志钊 李 洋
拿一枚金牌,可能有运气的因素在里面,同时拿两枚,完全靠的就是实力。
前段时间,在新疆军区某综合训练基地“熔炉杯”岗位练兵比武竞赛场上,数十名参赛选手打破尘封纪录,登上领奖台,最引人注目的是同时取得3000米跑与5000米跑两项冠军的三级军士长陈印福。
找规律 制订专属训练计划
按理说,不论是年龄,还是身体素质,陈印福都不是20出头小伙子们的对手,可为啥就拿了冠军?原来,陈印福的“夺冠密码”都藏在教研部军体教员何广为他量身定制的训练计划表里。翻阅这份训练计划表,上面密密麻麻记录着陈印福的身体机能、成绩曲线和训练进度:前7天为适应阶段,掌握发力和动作的要领;后10天为积累阶段,强化陈印福肌肉力量,增强心肺功能;再7天为突破阶段,用于熟悉动作轨迹,提高训练成绩;最后6天为巩固阶段,用于调整训练状态,完成超量巩固。
作为国家二级运动员,何广介绍,传统的训练模式侧重于耐力与意志力的训练,如下肢不行就练跑步,上肢不行就拉单杠。忽视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——所有的军事体育训练项目都要全身每个肌肉协调完成。以陈印福为例,他的耐力和爆发力虽然比不上20出头的小伙子们,但陈印福只要掌握正确的动作技巧和肌肉发力顺序,同样能取得好成绩。
找不足 破解制约训练难题
曾几何时,制订训练计划成了何广的“挠头事”:军体训练场地难分配、教员难培养、时间难统筹,调配训练资源时常常感到捉襟见肘。
前期,该基地领导深入基层调研发现,训练资源利用不充分、训练效益进步缓慢,已成为制约训练计划落实、练兵备战质效提升的共性问题。
“必须要瞄着‘精准’发力!”该基地领导介绍,岗位类别更多、考核标准更严、保障要求更高,是客观情况,但组训筹划难的症结点,在于没有树立差异化训练理念。他们通过调研发现,一些骨干思维观念比较固化,缺乏创新组训理念。如:训练中遇到“瓶颈期”,想方法规律少,一味苦练加练多,不仅成绩无法突破,还容易出现训练伤。
为此,该基地教研部针对基层部队在训练计划统筹、训练资源利用等方面存在的问题,组织军体教员从统筹制订训练计划抓起,对训练计划、资源调配、教学方法等内容进行规范,破解制约基础训练质量提升的难题。
树理念 杜绝盲目乱训现象
在比武准备阶段,基地各营连专门对各运动员参赛项目进行强化练习。第一次训练,何广并没有急于带参赛队员们强化训练,而是根据每个人训练弱点分为心肺强化、肌力爆发、间歇恢复三个小组,分别针对性进行强化训练,如心肺强化组重点开展“稳速定时重复跑”训练;肌力爆发组重点开展小重量、快频次的抗阻训练;间歇恢复组综合自重力量及冲刺短跑……
到了体能训练时间,笔者跟随何广来到基地室内训练场,只见官兵们正挨个站在体质分析仪上对自己身体机能进行评估,不到半分钟,体脂率、基础代谢率、骨密度……一个个数据便出现在屏幕上。“依据这些数据,我们可以针对性地修改训练计划,真正实现一人一策。”何广说,差异化的组训模式更容易掌握受训者的训练底数,训练强度的大小、训练内容的多少,都由数据说话,杜绝盲目乱训的现象。
“完备的训练器材,让我们的体能训练‘如虎添翼’。”何广带着笔者来到某连康复理疗室、健身房,处处可见官兵根据自身情况进行自主练习和休整身体的场面,“这一‘动’一‘静’,形成了一个‘闭合回路’,既耗能,又蓄能,真正达到体能训练的改革创新。”